聘請社師授課,運用常見材料進行搭配,帶來不同的組合。增加了社師和社員的互動環節,讓社員有更多參與感,獲得了不錯的反饋。
1.了解電動車原理及背景
介紹VVVF與馬達,許多與電機相關的技術可以學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2.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課程難度艱深,但是網路上有許多相關資料能夠查詢,講者也分享自己平常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聘請社師授課,第一堂社課介紹五款經典調酒及基本技巧,並讓社員自行操作,也讓大家互相認識。
簡介本學期規劃及調酒器具、基本酒類。
以遊戲方式和參加的同學互動。
解放音樂祭作為中央大學校園內的標誌性活動之一,曾連續舉辦六屆吸引了大量觀眾。然而,隨著資金困難的挑戰,這項充滿創意的活動不得不畫下句點。去年在卡卡音樂祭舉辦期間,我們有幸與解放音樂祭的核心負責人之一、現任夥球擊專案經理的吳忠澔學長取得聯繫,開啟了一段寶貴的交流機會。
此次工作坊特別邀請吳忠澔學長來到現場,為卡卡音樂祭的籌辦團隊分享他在解放音樂祭策展過程中的寶貴經驗,以及多年來在活動業界累積的專業知識。學長將深入探討大型活動從事前規劃到現場執行的關鍵細節,包括資金分配、場地規劃、節目安排與危機處理等,幫助團隊成員更全面地掌握舉辦一場成功音樂祭所需的技能與心態。
透過此次經驗分享,我們希望團隊成員能在實際操作中汲取過往案例的智慧,減少可能出現的錯誤,同時注入創新靈感,為卡卡音樂祭創造更多可能性。
社內的期末小型成發,各坑團互相分享這學期的遊戲製作進度,共同討論每個遊戲的可能性與發展潛力。
本次比賽團練的目的是為了10月底的全國盃阿卡貝拉大賽做準備,參與本次團練的成員們將代表社團出賽。這次活動的內容一樣會持續練習比賽曲目,以及複習舞台走位動作。
〉期末批鬥大會
這週我們讀的詩不再是知名詩人寫的,而是身邊的同學——光是這點就讓人振奮。除了詩社內部成員,參與者包括古典詩社與校外成員,讓讀詩的視角更加豐富也更加犀利。
在社課前我們閱讀,社課後開始討論,心中暗暗揣測現在的這首詩有可能是誰寫的,我們注視觀察著彼此的表情,把白紙上每一行每一個字掰碎了來看。讀詩像是猜謎,我們追尋著線索在詩裡尋找詩意。
詩的題材非常多元,不限於日常或情感經驗,我們藉由詩彼此進行思想上的碰撞。
〈植物樂園〉植物的意象群,情人一般的囈語,凝視的目光一寸寸拆解女孩的身體。〈白色恐懼〉書寫歷史的傷痛,用對比映照出悲涼。〈不能是陪審員〉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與藝術為基底,批判古今的獵巫心態。〈葛生〉以詩經·葛生作為文本,加入新的想像,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待在廁所〉用最日常的經驗入詩,小明與屎道出現代人的悲歌。〈狄密特〉女神作為掌管冬日的意象,書寫對人類情感的觀察。
兩個小時我們讀詩評詩:欸所以這寫女同喔?不是感覺好像師生戀,未成年嗎?我覺得在講考試的循環欸但這樣內容是不是做太大?哎唷沒想到真的是白色恐怖直接歪掉……ㄏ我修過那堂課知道這幅畫在講什麼。靠這首太能引用經典了吧。難道你書寫是無意識的嗎?超好笑現在是不是要去廁所才能讀這首詩?真的假的我要聽八卦啦你直接講八卦啦……
……
這是我這學期做過最浪漫的事。
(逐字稿的辨識軟體還會幫忙加hashtag真的很可愛)
〉經典如何轉換
讀現代詩不讀古典詩;讀古典詩不讀現代詩。兩者為不同時空但相同脈絡下的產物,卻彷若兩個敵國互看不順眼。這是拒絕溝通的火爆場面嗎?不管。今天我們站在古典與現代的38度線,和平地唇槍舌戰。
跟隨著詩社探索傳統與現代的領域。《詩經》、《楚辭》、《周易》等古典中深邃的意象,透過白話文的語言轉化,加上現代社會的視角轉化,賦予/翻轉了的不同意義。除了傳統古籍,時下的電影、動漫,影像轉換成文字,不同的媒介轉換也對原作給予不同意象。
這次社課的人不多,大家圍成一桌相互討論,吃著社長帶來的點心,大家有想法便隨即拋出——作者、意象、語法、標點符號、文學獎特愛薛西佛斯?誰是文學獎第二!
咻——速度極快的。
討論的詩有:
陳大為〈屈程式〉
蕭詒徽〈乘客〉
洪萬達〈一袋米要扛幾樓〉
龍智成〈上邪曲〉
陳義芝〈蒹葭〉
蘇紹連〈〈問劉十九〉變奏曲〉
洪萬達〈周易〉
***
轉換是否能夠創作更好的作品?未然,偶爾也會發生「舊酒裝新瓶」。就像是改革不一定會進步。
經典的轉換,不僅是語言的變化,更是文化與精神的再創造;透過重新詮釋,不僅是學習經典,更是擴大文學創新的可能性。
〉曹馭博詩人講座——外國詩歌作品導讀
這次邀請到詩人曹馭博來和詩社的同學們分享國外的詩歌作品。老師以詩的核心元素為切入點,先從「一首詩需要具備什麼」談起,再透過具體詩作範例,逐步引導我們理解創作的關鍵,並進一步剖析了詩人創作時需兼顧的四個面向,最後對我們的作品進行討論。
在國文課裡我們對詩的基本認識,不外乎是傳統近體詩和五四運動後的新詩(也有部分開始追求現代性追求橫的移植),但這些詩其實都難逃東方詩學觀的傳統,也並未讓我們能真的徹底脫離東方詩學的脈絡。直到如今讀了外國詩歌後才體會到東西方詩人敘事手法和習慣上的差異,所有的句法與背景都感到陌生,只有詩意能通貫兩邊。
最後老師和我們討論了創作上的方法,由同學親口朗誦出自己寫的詩,老師再一句一句帶大家檢視。當把每個句子與詞拆分時,我竟然感受到了戰慄——原來被解讀是如此的赤裸,原來詩是這樣地直擊靈魂!
一首詩的完成,要經歷多次的修改。送給所有寫詩的人,別害怕一開始寫得不好,別怕。
〉性別。情慾。詩
性、愛,是先有性?還是先有愛?
這彷彿探究生物起源的問題,在人與人之間隔著手機螢幕的時代似乎已是奢侈的問題,會有人在乎嗎?不知道。但至少在那天夜幕降臨的文二教室有一群人激烈的討論著。
這次的讀書會和性別小彩坊合作,共同挑選了五首和性有關的詩邀請大家一同討論。藉由五位不同作家的詩,探討不同性別性向帶來的視角與感受:夏宇〈南瓜載我來的〉、騷夏〈玩具的房間〉、柴柏松〈藍色的裙子〉、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找你〉。
除了原有的詩社成員,參與討論的性別小彩坊為社課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活力。大家隨意分成三桌,社長拋出問題帶領大家參與討論,隨後一同看著手中的文本闡述各自的想法。但其實一開始有點扭扭捏捏,才剛見面就要大口談論性愛,對於亞洲社會實屬困難,但所謂「一個性愛,各自表述」(沒有這種口號)保持尊重、理解與聆聽,便是縮短雙方距離的最佳解方。
是先有性?還是先有愛?就如同大家看待詩一樣,不論什麼形式、什麼內容,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只要能產生共鳴便是最愛。
這應該算是自詩社破殼後第一次的線下實體活動吧,實在意義重大哈哈。感謝每個冒雨前來的同學,相處的每個瞬間都彌足珍貴。
我們在短短兩個小時內認識了彼此,也認識了詩。「詩是什麼?」我相信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它也許不存在任何意義,又或許可以成為某一個人的靈魂的支柱;它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
簡單地介紹過後進行了詩接力遊戲(有點像趕鴨子上架)(或很可怕的老師的隨堂抽考)。我們圍成兩個小圓,從一開始對彼此的尷尬與陌生,到認真投入地討論下一句該寫什麼,就連以往從未接觸過詩歌的同學,也在合作下寫下屬於他的句子,一起完成了作品。
——或許詩就是有這種魅力吧,認識它前是如此遙遠,走近之後才能發現它令人成癮的地方。
〈獨角戲〉裡玩弄明暗,光會有聲音嗎?
〈林森北〉讓濕氣與夜色凝結成實體。
〈就是會濕〉在學校的雨天狼狽實景。
〈你推上了嗎?〉學長們精彩的藏頭詩。
希望下次見面可以是好日子,沒有雨和積水和修路。